聖保羅書院 170週年 - 訪談篇章

祝賀 聖保羅書院 170週年
人物專訪:林衛邦和莫儉榮校友
平等參與 * 創建共融

訪談篇章

引言

生活在香港這個先進的大都會, 有著各式各樣的人,可是人們一般只關注健全人士的問題,往往忽略了一些身體有障礙人士的需要。這次我們有幸訪問林衞邦先生和莫儉榮先生,兩位既是聖保羅書院的校友,亦是傷健共融網絡的主席和總幹事。莫儉榮先生更是一位視障人士,他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視障人士的需要和應有的正向態度面對困難。

訪問中兩位師兄與我們分享他們在聖保羅的點滴和處世之道。雖然他們在中學時候並不認識,但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和決心,積極推動視障人士以知識改變命運和藉平等參與,創建共融社會。

保羅的兄弟情到創立傷健共融網絡的理念

莫儉榮先生是在中三時永被推薦加入聖保羅書院這個大家庭,畢業於1988年。那時的聖保羅書院經已率先提倡融合教育,接收一些在心光盲人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,而他便是其中一位。他表示在聖保羅書院的生活能讓自己踏出舒適區,認識更多身體健全的朋友,學會融入主流社會。而在中學生涯裏曾得到不少師生的幫助,體會到「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」的兄弟互助精神。這也是聖保羅書院致力培養學生同理心這核心價值。

林衞邦先生和莫儉榮先生擁抱相同的理念創辦傷健共融網絡,主張殘疾人士應跳出自己的生活圈,主動認識健全人士,產生協同效應,互補不足。而莫儉榮先生提及 「我雖然失去了視力,但不是並沒失去視野」,盲人不應因身體障礙而限制自己,普通人做到的事他們也做到, 更不應放棄自己的夢想,努力尋求突破。

另外, 傷健共融網絡的網絡這個詞語也是有特別意思的,象徵著社交網絡, 並不限於盲人,而是將所有人融合一起。他們一起創造了很多新體驗,例如在06年時,組織了香港第一隊12人的盲人哥爾夫球隊,更跳出香港,到馬來西亞打高爾夫球,甚至在香港舉辦了三次哥爾夫球比賽,十分厲害。他們亦廣泛推廣盲人跑馬拉松,親力親為地跑馬拉松, 更嘗試過到台灣、內地、新加坡、日本參與賽事,使更多盲人參與馬拉松這項運動。他們希望藉著這些活動引領盲人融入出社會,讓社會加深對盲人的認識,不再帶有偏見。

也許盲人在經歷這些事情時,會遇到更大的困難,但只要有合適的器材和旁人的幫助,便和正常人沒有差別。例如在打哥爾夫球時,有導向員的幫助;在跑馬拉松時,有領跑員的幫助,便能使他們順利完成這些活動。因此, 正如莫儉榮先生所講「我們起點一樣,要求的終點亦都一樣,不要因為我哋盲而搬終點。」我們不應對盲人存在任何的偏見,也應學習他們堅毅不屈,勇於面對挑戰的精神。

 

多參與課外活動,更全面認識自己

提到聖保羅的課外活動,兩位校友都不約而同認為聖保羅並不是培養書呆子的地方。在校內,同學有機會參與多元化的課外活動,其中的學會制度非常值得欣賞。學生可透過學會成為活動的主導者,從而培養領袖人材。而在社會層面上,不論在政商界、醫學工程界、創作演藝界等各行業的成功人士中,都不難找到保羅校友的蹤影,正所謂「保羅萬有」。兩位師兄皆認識到很多來自保羅大家庭的都是默默耕耘,熱誠投入,緊守各自的專業。但在工作之餘,亦樂意服務社會,參與義工工作。大家堅持同一信念──「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」,貢獻社會,他們為身為聖保羅人而感到驕傲。 上文提到兩位師兄皆熱愛長跑運動,跑畢香港馬拉松後,更衝出香港,組隊到外地比賽,從中享受參與運動的樂趣及挑戰自己的能力。隨著更多的接觸,他們了解到跑馬拉松不同其他運動只講求速度。初學跑馬拉松,不是學跑得快,反而是學怎樣跑得慢。跑得慢,才可到達終點,完成賽事。透過長跑訓練,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和鬥志,發掘自己的潛能,就如他們說道:「其實好多野你覺得唔得,未經歷過就被嚇親,恐懼來自恐懼本身,好多野一步步練習一定得,而未得係因為未掌握竅門。」,所以同學們應勇於嘗試新的事物,認識自己被埋沒的興趣或長處,再努力去培養它們。 也許,事情往往不會順著意願而行,我們總會遇上挫敗的時候。而就著這樣的情境,林先生亦分享了自己跑馬拉松時面對體力透肢時個人的經驗。他會跟自己說,已跑完30公里,若現在放棄便會浪費了之前的努力,而很多人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完成最後的一少段路。所以他經常提醒自己:「只要肯堅持行到最尾一步,便不會失敗。」。再者,他亦提醒我們做事要有熱誠是非常重要的,若沒有熱誠,便不會努力把事情做好,最終只會一事無成。 要實賤以上的目標,學校的支持固然重要。所謂老師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,林先生認為老師能夠引導學生發掘興趣,而同學自己本身主動參與各樣的課外活動,享受訓練的樂趣及勇於嘗試才能知道自己的長處和豐富人生經歷,不要局限自己在舒適區的框架裏,否則很多能力都被埋沒。


對聖保羅學弟的寄語

他們認為青年人應該對事物都充滿好奇和熱誠,盡量嘗試不同的事物,發掘自己的長處。 另外,他們期望學弟們認真面對挑戰,不要半途而廢,就算像他一樣身體上有障礙,也可以以堅強的意志跨過面前困難。 同時,他們亦希望我們除了要學有所成,還要培養出願意為社會服務的精神,像各行各業的聖保羅師兄一樣,貢獻社會。


訪問感想

最近採訪了校友林衛邦先生和莫儉榮先生,他們分別是香港傷健共融網絡的主席和總幹事。通過這次訪問,令我們更加了解到怎樣透過教育、科技和運動去又改變一般人對身體有障礙人士的固有態度,以達致創建一個傷健共融的社會。 兩位師兄待人以誠,處事堅毅的態度,長年累月,竭盡所能為失明人士服務這份情操,最值得作為後輩的我們學習。另外,他們循循善誘,待我們如親人一樣叮囑我們要對工作、學習及新事物要充滿熱誠 (Passion);有感恩的心,回饋社會,幫助別人(Compassion) ;定立時間表,持續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 (ambition) 具備眼光和遠見,一步一步,以行動去實踐理想 (Vision) 。這份親切關懷之情,令我們銘記於心。當人生中遇到困境和挫折時,我們會以兩位師兄為榜樣去推動自己 ,在壓力下繼續前行,最終定會跨過所有難關。

 

如想了解更多歡迎到訪本會網站:
捐款支持本會服務:

更多媒體報導

捐款支持